醴泉县今礼泉县,作为县名始于隋代。上古时,本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在今礼泉烟霞镇湾里村。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分池阳县地,设立宁夷县,辖区为今礼泉县地。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周宁夷县为醴泉县(因县境内有醴泉宫而得名年)。1964年9月改“醴”为“礼”。
礼泉县城今礼泉县人民政府驻城关街道。


据本县《续修县志稿》载,宋到元时的县城在今骏马乡旧县村。

元末,出于防御的需要,枢密院副使乜先速迭儿(蒙语)在今县城址筑土城,城高2.5丈(8.3米),城壕深1.3丈(4.3米),东西长225步(375米),南北宽205步(340米),周2.8里(1400米),土城面积折0.13平方公里。县城有东朝阳门、西沐光门、南景化门、北拱宸门。
这座土城的东墙在今仓房巷小学操场与县文化馆界墙之间,西墙在今党校后院深壕东崖上,南墙在今中山街中段路北,北墙在后来扩建的城墙近处。
明洪武二年(1369)县城迁到今县城址。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当时礼泉知县撒俊(字世美),呈请陕西巡抚批准,在原城垣之外增筑东西南三面外城,据蒋骐昌修《礼泉县志》载:这三面外城周长6里(3000米),高2.8丈(9.3米),城墙基宽3丈(10米),隍深2丈(6.7米)。设东挹泾门,西接武门,南向平门,北坐乾门,随后设立集市,发展商业。

崇祯陕西礼泉县志(内文三),崇祯陕西礼泉县境内图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礼泉知县姚烛对年久失修的城廓进行整修和扩建。工程之大“较昔殆倍焉”。此次施工在四座城门上始建砖木结构的层楼,城门东曰阳和门,西曰永安门,南曰迎恩门,北曰永平门,城角都建起飞楼,四面城墙筑观敌台45座,城门内各置百斤重的火炮二门。
清乾隆十四年(1749)宫耀亮任知县时,关中大旱,庄稼歉收,政府拨帑银1.31万两,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对已倒塌的城段进行了重修,并扩建了正北门,增筑西北门,西、南、西北有内外门。东曰阳和门;西曰西城门、永安门;南曰南薰门、迎恩门;北曰永定门;西北曰远驭门、永平门。

崇祯陕西礼泉县城平面图

清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张凤岐,用钱2.90万贯,增筑正北和西北两戍楼,修复已毁坏的炮台、营房及门栏。工程落成后,本县名儒宋伯鲁撰文书碑颂知县之功。至1949年,县城面积仅0.5平方公里。
旧城内,为东西街,南北街,保安寺前街,城隍庙前街;新城内东西街,布政司南北街,鼓楼南南北街,丁字街南北街,后巷南北街。

东门

南门

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