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几经兴废,史迹犹存。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荒废近230个春秋后,20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泉州市武术协会会长周焜民等倡议复建少林寺,经政府牵线搭桥,争取并动员台湾杨清钦先生和各界人士的捐资,得到海内外武术界同仁的积极响应。
薪火赓续三十年,少林寺从隐身一片荒芜之地,到规模宏大、殿宇庄严、绿荫遍布的寺院;从偏安清源山南麓一隅,到成为一张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名片;从几个年轻僧人艰苦驻守,到僧众合力弘扬南少林禅武文化的丛林寺院,坚守初心,几经风雨,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推动下,成为南少林弟子朝谒祖庭的一座禅武寺院。


泉州少林武僧风采
千年名寺 传奇武僧
泉州少林寺的前身是镇国东禅寺。寺在泉州清源山东麓,仁风门外三里东湖畔,最初建于唐乾符年间,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
唐末五代,中原两支武装入泉州后,习武之风渐盛,寺僧有少林宗者为主持,《功德院记》云:“若住持大德,昔之继铨,今之继袭、继明,俱能率其徒,如继立、如承聪者,卓驰声闻,精善诱迪,忍为栋桡,倡以鼎新。”东禅寺逐渐被称为少林寺。
宋代《鲁东诗集》载:“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据《道光晋江县志》卷69:“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可见清代东禅寺只有古代的十分之一而已。如此推算,整个少林寺地占三岭,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陇田百顷,寺院十三进,地势迤逦三岭,分院多支,寺僧千人的少林寺,内部怎样管理?武功如何训练?《西山杂志·少林寺》均给出了较为详细的答案——“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农、武樵。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绝技也。”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曾回忆同为文史学者的其父吴文良先生讲述的少林故事:泉州少林寺规模宏大,管理极严格,寺僧习武。寺里住持有规定,寺僧习武必须通过合格考试,方许放行外出,这场考试不是对打,也不是笔试,而是斗打,通过十三道寺里的机关。据传机关设置灵巧险恶,打不过机关者,则送命机关之下。这与《西山杂志》记唐朝泉州清源山少林寺“有十三进”,两条材料的数字都是“十三”,并非偶然的巧合。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少林寺历经三废三兴,留下了“十三僧救唐王”“宋太祖授少林拳谱”“少林寺千僧抗元”“俞大猷回传少林拳”“天地会与少林寺”等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在此留下“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

少林寺大雄宝殿

少林寺藏经阁
筚路蓝缕 复建重兴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宗教界、史学界、体育界、武术界的共同努力,经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于1992年成立以老市长王今生为主任的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开始着手重建工作。同年10月13日举行少林寺复建奠基仪式,1993年10月18日正式举行大雄宝殿奠基,少林寺终于复建起一座主要的殿堂。当时,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周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等。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
1997年5月由泉州市民宗局推荐,泉州市佛协聘请常定法师入住少林寺接管寺务,在兴建道场的同时,为弘扬传承南少林武术文化,成立少林寺武僧团,接收弟子传授武术。
199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来到泉州少林寺视察,彼时少林寺复建才刚起步,旧寺残破,新院初构,道路泥泞。他来到大雄宝殿前,关切地询问正在殿前练武的武僧“练功辛苦吗?”“你们年轻人不容易,要坚持,把少林文化传承弘扬好。”习近平同志在当天的调研中指出,作为祖国灿烂文化的一块瑰宝,以南少林武术为载体的南少林文化,千百年薪传不衰,融入了泉州民俗民风,丰富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而且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延伸而远播海内外,成为海外乡亲与祖国联系的一条感情纽带。回忆起习近平那天的话,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至今仍然感慨良多:“他的讲话平易近人又有高度,很深远,有着大智慧、大格局。”(《人民日报》2022年7月30日报道)
复建后的少林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岳庙后、凤山之上,占地面积近500亩。它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主要建筑采用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建筑华丽、色彩鲜艳、装饰丰富,充分体现了红砖文化的建筑特色,甚是气派恢宏、雄伟壮观,加之绿树掩映,百花飘香,景色十分幽美。
三十年风雨兼程,一步一脚印。三十年漫长坚守,一年一进步。寺内建筑不断落成: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东西长廊、藏经阁、法堂;东序有“少林胜迹”石牌坊、僧寮、报恩堂、五观堂、延寿堂、春萌山房、演武场、放生池、禅亭;西序有方丈楼、香农小屋、尚云亭、清凉亭、晚风精舍、执事楼、演武堂。其余配套设施及文化场馆如艺术馆、文史馆等也在点滴完善。如今,一座有着辉煌灿烂历史的少林寺重现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大地上,与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四大丛林,成为世界遗产之城中的一道璀璨风光。

少林寺“明心见性”石刻
禅武双修 宗风再现
禅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泉州少林寺具有深厚的禅武文化底蕴,发挥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佛教故事,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禅武文化品牌,是少林寺复建30年来一直坚持努力的目标。
泉州素以南少林武术发源地著称,南少林武术并传于民间和禅门,以五祖拳为代表的南少林拳系卓然成一大宗,声闻不废,已历经千百余年。2008年,“南少林五祖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泉州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地位更加明确,少林禅、拳声名远播至台湾、港澳和海外,来此礼佛和寻访武术根源、交流拳技的朋友络绎不绝,为海内外少林武术爱好者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
三十年来,少林寺方丈释常定不仅成立了自己的武僧团,还带领僧众访问了世界几十个国家,一路弘扬传播中国的少林文化、武术文化、禅医文化,受到各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为了扩大传承,少林寺参与了青少年五祖拳健身操的编创,针对中老年编创五祖拳健身功,开展五祖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警营活动;参与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活动,搭建平台,联络世界同门武术家及研究者、爱好者,促进各国各地区五祖拳同门的友好交往。每年,世界五十多个国家的五祖拳爱好者,不远万里、不为名利,自费购买机票,前来相聚一堂、参与演武大会,展示五祖拳练习的成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发扬光大贡献力量。在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前辈们的信任和推荐下,方丈释常定于2018年接任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第十五届主席。
与此同时,少林寺积极开展少林禅武文化对台交流传播,受到台湾同胞的接受、认可与喜爱,丰富了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内容,为台湾同胞提供回顾历史、品味文化、畅叙亲情和融合发展的机会,对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泉州少林寺鸟瞰
利乐众生 遍植善缘
人间佛教思想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在挽救民族危亡大背景下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长期以来,少林寺不断教导僧众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强化社会责任,积极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如今,泉州南少林寺已形成相应规模,慈善、祈福、关心下一代教育等等已经成为少林寺回向社会的福报善果。
近三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少林寺向周边社区捐赠防疫、生活物资;组织僧众参与志愿服务;安排少林禅医馆医生协助医疗护卫工作;向泉州红十字会捐赠10万元善款用于疫情防控……坚持弘扬佛教“慈悲济世”传统,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助推社会和谐稳定。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少林寺每年举办秋季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弘扬感恩孝道思想,组织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发挥优势支持少数民族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弘扬传播文化方面,举办多届禅武文化节、讲授传统武术、举办书画展览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千多年的南少林文化是泉州人民的宝贵财富,这三十年的复建发展过程,仅仅是历史中的一页篇章。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国家鼓励并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泉州少林寺凭借“禅武合一”的独特魅力,必将成为海丝路上一道耀眼的东方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