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发现,清代或更早,那个时候计算一昼夜的时长是100刻,而一刻并非我们今人以为的15分钟!

证据?请看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中《羊胛》的一段:

……《西清诗话》云:“史载海东有曰骨利幹,地近扶桑,国人初夜煑羊胛,方熟,而日已出。

……因考《唐书•天文志》云:“贞观中,史官所载铁勒、回纥部,在薛延陁之北、去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又有骨利幹,居回纥北方翰海之地,……北又距大海,昼长而夕短,既日没后,天色正曛,煑一羊髀才熟,而东方已曙,盖近日出之所。”

据上面两条材料所述,骨利幹此部族“地近扶桑”、“居回纥北方翰海之地”、“北又距大海”,骨利幹大概率是住在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地属今西伯利亚。

吴景旭接着写道:

余观《农田余话》云:“至元中,遣官十四员,分道测日影,用四丈之表,至北海北极,出地五十六度,夏至景(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十八刻。”

我们知道,“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间为1264-1294。可见,元代时,实行的昼夜总长是一百刻,朝廷派官员前往“北海北极”去测量日影,太阳正午最高也仅能出于地平线56度,夏至影长六尺七寸八分,而使用的是四丈之表,投影只达表高的五分之一不到,可见太阳悬得是有多低。

昼八十二刻夜十八刻,合计一天一百刻,没错。我信手计算了一下:100刻×15分钟÷60分钟=25小时

25小时?为什么?一昼夜居然是25小时?!古人一天有25小时?我倒很愿意这么疯狂地认为,可再怎么疯狂古今的一年都是365日啊!到哪去偷那一个小时?

不对,不对!然而不对在哪里?我马上想到问题应当出在“一刻”的概念上!难道他们那时(清代、元代)的“一刻”并不是15分钟?

再一百度,清楚了。果不其然,这“一刻”并非15分钟,而是大约14.4分钟!

15分钟=一刻,这是我们今人所接受的西方科学教育认知。而我们自己的老祖宗几千年来所默认的一刻,却是相当于西方钟表计时法的14.4分钟!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所书写的中文“一刻”,与我们现代中国人头脑中所理解的“一刻钟”已完全乖离了。尽管中西方人类的祖先在时长的感觉与估算上有惊人的一致。14.4分钟,或15分钟,都可以吃一餐饭,或抽一支烟,于是有“一根烟的工夫”;敬神燃香则是“一炷香”的工夫,约45分钟至60分钟;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完全可以饱饱睡上一觉。

计时的方法多多,看日影、漏沙子、卷发条……西方古代也有沙漏,古代西方也有钟楼;近代西方使用座钟来报时,一个小时报一次,西方人甚至还发明了腕表;而中国的“表”却是圭表;中国旧时有打更的“更夫”;中国古人的“钟”出现得更早器形更巨大,用重而长的木锤横着击打;古城的钟楼鼓楼,寺院的晨钟暮鼓,千年的文化记忆!

……

请注意,按照百刻计时法,汉语、中文“一刻钟”的准确意思实为14.4分钟,而非15分钟。


【百刻制】:百刻制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读史书的态度# #古代百刻计时法##一刻钟是15分钟么?#多琢磨一会##追根究底##史地的魅力#